巨无霸新能源汽车?国内新能源汽车霸主

新能源汽车问答 admin 1个月前 (01-30) 2次浏览 已收录 扫描二维码

本文目录

  1. 下线 500 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是怎么做大做强的
  2. 汽车大观|再推新能源高端品牌,长城汽车胜算几何

一、下线 500 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是怎么做大做强的

2023 年 8 月 9 日,也许是我们不能再平常的一天,而对于比亚迪来说,这一天它们成为全球第一家下线 500 万台新能源汽车的车企。那场“史诗级大格局”的发布会相信让每一位汽车行业从业者都记忆犹新。

谁都没想到,比亚迪居然摆了十几台“友商”的竞品在发布会的正门。在发布会现场,王传福董事长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谈论中国汽车,并数次哽咽。

线上,“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的短视频在朋友圈肆意传播,疯狂刷屏。20 年时间,从一家充电电池制造商发展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带头大哥”,比亚迪是怎么做到的呢?反正,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还有几个决定比亚迪存亡的关键节点,幸好比亚迪走对了。

1995 年,亚迪电子公司在深圳成立,主要业务以生产二次充电电池,也就是当时的手机电池为主。现在的小朋友肯定不知道,最早的手机是可以拆开后盖更换电池的,要啥充电宝啊!

     

     

为什么现在是比亚迪而不是亚迪呢?因为当初在深圳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电子厂家的推广度是按字母排名的。“亚迪电子公司”以 Y 开头,往往被排到最后,不得已,王传福把公司名字改成了“比亚迪电子公司”。

     

而且最早比亚迪是做镍铬电池的,在新世纪来临之际,王传福敏锐地发现锂电池比镍铬电池更加环保,将来肯定是锂电子的天下。当时日本已经掌握了锂电池生产设备的全自动生产流程,但以亿为单位的生产线价格显然不是比亚迪能承受得起的。

     

     

对此,王传福采用了“小米加步枪”的思路,就是把日本的全自动机器生产线分解为半自动人工生产线,把每一道工序分解为若干个工位,工位交由熟练工人完成。毕竟当时国内的人工成本非常低,人力资源又那么旺盛。所以在 1998 年,比亚迪的年销售额就已经突破了一亿大关,还在荷兰成立了第一家海外分公司。

     

在 2003 年,比亚迪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商,为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巨头供货。而这时,王传福又“出人意料”了。一个冷知识:最早王传福手捧“铁饭碗”,都成为国企总经理了还辞职下海经商,就已经非常“出人意料”了。

     

     

王传福力排众议,斥 3 亿巨资收购了濒临破产的秦川汽车,正式跨行业进入汽车制造领域。也许在今天,你觉得电池厂商下场造车非常正常(宁德时代:你等着),毕竟有这么多手机厂商、互联网大厂都在造车。但在那个内燃机的时代,造车的技术壁垒还是很高的,“专业对口”的刀片电池离发光发热还要十几年。

     

所以王传福当时的举动吓坏了投资人和媒体,甚至有很多基金经理打电话给他,劝他放弃不切实际的梦想。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阻力和质疑,王传福却没有动摇,只留下一句“技术可以让人的思维更远,眼光变得更远。在变革的年代,技术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

     

巨无霸新能源汽车?国内新能源汽车霸主

在那个桑塔纳捷达到处跑的年代,国产车的地位非常低,根本不成气候。而且汽车可是人类工业历史的“明珠”,造车可比造电池难多了!所以在造车伊始,比亚迪也走了不少弯路,留下许多“黑历史”。

     

     

转折点出现在 2005 年,比亚迪 F3 的问世。凭借着小排量(燃油经济性强)、质量过硬、价格低的优势,比亚迪 F3 成了当年国产品牌车型的销量冠军,这也是中国品牌首次跨入“万辆俱乐部”(月销过万)的单一车型。

     

巨无霸新能源汽车?国内新能源汽车霸主

     

甚至就在 2006 年,比亚迪还“不忘初心”推出了比亚迪 F3e,它搭载自主研发的世界首款铁动力电池 ET-POWER。2008 年对比亚迪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全球首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双模电动车比亚迪 F3DM 上市,率先实现电动汽车商业化;比亚迪完成从太阳能+储能+电动汽车的新能源产品布局,全面进入新能源行业;“股神”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投资比亚迪 2.32 亿美元。

     

     

其实比亚迪真正的发展壮大要从 2012 年开始算起,这一年比亚迪推出了第二代 DM 混合动力总成,现在马路上随处可见的“王朝”天团——秦、汉、唐、宋、元系列都是自那之后诞生的。

2020 年,可以针刺,超级安全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正式发布。甚至比亚迪同时还在援产口罩和消毒液,花了 24 天就达到日产 500 万只的表现,成为世界最大量产口罩生产厂家。2022 年 3 月,比亚迪正式停产燃油车,成为世界上首家停产燃油车的主流车企。

从 0 到第 100 万台新能源车下线,比亚迪走了 13 年;从第 100 万台到第 200 万台,比亚迪走了 3 年;从第 200 万台到第 300 万台,比亚迪只走了半年,而从第 300 万台到第 200 万台,仅仅过了 9 个月。这绝对是中国造车史上的一个奇迹,但这绝非偶然。

DM-i 超级混动“当居首功”,这几年的比亚迪销售何其风光,宋家族动不动提车等半年,没办法真的太畅销,疯狂新建工厂都赶不上纷至沓来的订单。

另外,e 平台 3.0 也来了。之前的汉 EV、唐 EV 老被人叫“油改电”,e 平台 3.0 可是正儿八经的全新纯电动平台。体量大了,比亚迪也能学习两田大众,玩起双车策略,结果海洋网一上市就成为“爆款”。

把家用车的“基本盘”包圆之后,比亚迪有信心也有资本往上更进一步。腾势强势回归,仰望成了上海车展的人气冠军,方程豹也要推出凸显个性的豹 5 了。

比亚迪的成功,绝对是“长期主义”的成功,因为当比亚迪决定进入汽车制造业的那一刻,就在研发新能源汽车了。你可能会疑惑“为什么王传福的运气这么好,每一次都能赌对,都能押中风口?”

但王传福却坦言,“一些不懂技术的企业家以为我们在豪赌,一些不懂市场又不懂技术的投资家也认为我们在豪赌,其实我胆子很小,我根本不会去豪赌。”

正因为王传福了解技术和市场,比亚迪才能提前全面押宝在新能源。更重要的是,比亚迪始终坚持自主研发,从最开始就把三电技术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里。比亚迪的“技术鱼池”可不止这么多!

截至目前,比亚迪拥有 11 个研究院,超 9 万研发人员,研发总投入超千亿,现在平均每个工作日递交 19 项专利申请,获得 15 项专利授权。比亚迪已推出刀片电池、DM 混动、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易四方、云辇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变革。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约 2000 万台,比亚迪独占四分之一。现在的比亚迪,以月销 25 万朝上的碾压姿态,继续充当新能源市场巨无霸的角色。2022 年,比亚迪的利润也终于突破了百亿大关。

当初,我们想凭借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当初的阻力有多大?有多少人嗤之以鼻唱反调呢?现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全球有超过 60%的新能源汽车由中国生产销售,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占全球的 70%,全球有超 63%的动力电池由中国供应。中国已掌握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和完备的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再被“卡脖子”,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能源汽车强国。

在新能源的时代浪潮下,中国汽车人用一个又一个里程碑推动中国汽车从追赶走向超越,改写“大而不强”的历史。中国有创造世界级汽车品牌的基础和实力,中国汽车产业必将诞生一批令人尊敬的世界级品牌。毕竟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叫兽 Pro,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二、汽车大观|再推新能源高端品牌,长城汽车胜算几何

巨无霸新能源汽车?国内新能源汽车霸主

传统车企在智能高端新能源领域新一轮攻势的开启,已成事实。

继东风、上汽、长安之后,长城汽车也将推出全新高端新能源独立品牌。

日前,有业内媒体报道称,长城汽车正在筹备推出全新、主打智能新能源的高端品牌,项目内部代号为“SL”,新品牌或将推出纯电动和增程式电动车型,售价将高于长城汽车现有产品。

?对此,长城汽车方面也做出了“大潮将至,我辈当躬身入局”的回应,算是间接确认了长城汽车推出高端化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真实性。而且,另据长城汽车内部人士透露,SL 项目高端新能源品牌在技术、营销等方面,都将与欧拉品牌有所区分。

12 月 11 日,业内媒体再次曝出消息,长城汽车“SL”项目定名为“沙龙智行”(以下简称 SL 项目),并已成立上海沙龙智行实业有限公司,完成工商注册,法人代表由长城汽车数字化执行官李鹏担任。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沙龙智行实业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新增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汽车新车销售;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销售;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销售;新能源汽车生产测试设备销售;电气设备销售;新能源原动设备销售;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不含危险废物经营);充电桩销售等业务。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上海沙龙智行实业有限公司前身为上海哈弗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4 年,注册资本 150 万元。而在 12 月 9 日、12 月 10 日,上海哈弗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监事成员、经营范围、名称、住所、一般经营项目等均发生变更,前法人代表胡树杰退出,由李鹏接任。

另据股权穿透图显示,沙龙智行公司的疑似实际控制人为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持股比例为 34.75%。

与此同时,从国家商标局公示的信息来看,长城汽车近期还注册了“灵魂”、“长城灵魂”,“移动的灵魂”等商标,其英文 SOUL 也与 SL 比较契合,或许 SL 项目下的新品牌将被命名为“灵魂”。

据业内媒体报道,SL 项目将覆盖 SUV 和轿车两大领域的高端电动车市场,并将对标蔚来、岚图等品牌。产能方面,或将采用长城汽车工厂代工生产,首款车型应是对标蔚来 ES8 的高端电动 SUV。

在已有高端品牌 WEY、自主纯电动品牌欧拉以及与宝马合资的新能源品牌光束汽车的情况下,长城汽车为何还要推出 SL 项目?

招银国际研究部白毅阳表示,长城汽车近几年技术积累较为充分,旗下公司在三电技术等领域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储备,打造高端独立电动车品牌是顺势而为。

不过,也有业内声音认为,当前长城汽车在电动化方面,只有欧拉品牌以及与宝马合资的光束汽车。总体来看,专注小型电动车的欧拉品牌虽然销量表现不错,但不能完全满足长城汽车对品牌高端化的需求。而光束汽车项目受疫情影响推进缓慢,且品牌也不完全属于长城。因此,SL 项目的推出既是顺其自然,也是长城汽车为进一步提升品牌力、抢占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而必须要迈出的一步。

除此之外,传统车企不约而同向智能高端新能源领域的发力,或许是长城汽车“着急”落地 SL 项目的又一原因。

截至目前,一直在尝试迈向高端的长城汽车,在高端电动车市场的布局一直处于空白状态,而该市场恰恰是自主品牌竞争的下一个焦点。

尤其是随着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在高端电动车市场不断加强“攻击力”,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不断加快电气化步伐的背景下,如何快速切入高端电动化市场,并取得一席之地,是众多寻求高端化的自主品牌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此,北汽推出了 ARCFOX,该品牌首款车型 ARCFOXαT 已于 9 月在北京车展上启动预售,10 月 24 日正式上市。

东风推出了岚图品牌。目前,岚图首款车型 FREE 已经预生产下线,新车定位为零焦虑中大型智能电动 SUV,将于 12 月 18 日全球首发,2021 年第三季度上市交付。

上汽则推出了“智己汽车”,该项目由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合打造,宣称是百亿级“巨无霸”项目,已于 11 月 26 日正式启动。据悉,最快明年 1 月将在上海、伦敦、北美 CES 三地同步发布,并亮相包括轿车和 SUV 的 2 款车型。

另外长安、吉利等也在积极布局高端电动市场。其中,长安已于 11 月中旬宣布携手华为、宁德时代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智能汽车品牌,据悉目前首款产品已经完成了前期研发工作,即将进入量产阶段。而吉利领克方面日前也宣布,旗下首款纯电量产车型 ZERO 将于明年上市,主攻高端新能源市场。

风口之下,长城汽车选择推出独立的高端智能电动品牌,也在情理之中。

作为长城汽车在品牌高端化上的又一次新尝试,SL 项目虽然实力不容小觑,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一方面,当前国内市场造车新势力数量庞大,不仅有特斯拉、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在不断“攻城略地”,而且以蔚来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也已经逐步站稳脚跟。

仅以造车新势力为例。统计数据显示,今年 1-11 月,蔚来累计销售新车 36721 辆,同比大增 111.1%,其中 11 份交付新车 5219 辆,同比增长 109.3%,连续四个月创品牌单月交付量新高。而小鹏汽车 11 月也交出了 4224 辆的成绩单,前 11 个月销量更是突破 2 万辆。在这种情况下,长城高端电动品牌无疑将面临“入局即生死战”的局面。

另一方面,相比众多已经开始行动的传统车企,SL 项目似乎已经不具先发优势,而且与上汽智己、长安+华为+宁德时代等项目相比,仅背靠长城汽车一棵大树的 SL 项目,也显得有些势单力薄。

不过,长城 SL 项目优势也颇为明显。

据路透社报道,长城 SL 项目立项虽不过两三个月时间,但想法和技术储备已经在内部孵化了数年。同时,有消息称项目成立后,长城汽车不仅将会分派技术人员对其提供支持,首款车型也将应用长城蜂巢电池的最新技术,续航里程或将达到 800-1000 公里。

此外,在品牌高端化方面,WEY 品牌的推出让长城汽车积累了一定经验,而坦克 300 的推出也让长城有望在豪华越野 SUV 市场取得新的突破。因此,在 SL 项目上,或将有不少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在纯电动汽车领域,无论是欧拉品牌,还是独立的蜂巢能源,都已为长城汽车打造高端纯电动车打下了坚实基础。尤其是蜂巢能源推出的无钴电池,将赋予全新品牌车型长续航及高安全性等优势,这无疑也将增强新品牌的竞争力。

而智能化或许是 SL 项目的又一杀手锏。目前,SL 项目的具体出资比例虽为曝出,但从仙豆智能的加入看,该项目或将在智能化方面有较为深度的布局。资料显示,仙豆智能是一家专注出行场景的科技公司,业务内容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服务等,其与腾讯合作开发的 Fun-life 智能网联系统已广泛搭载在哈弗 F5、F7、WEYVV7 等长城车型之上。

但是,“长城汽车的全新高端电动车品牌是否能够成功,关键还在于其是否有独特的卖点。”易车研究院分析师周丽君表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喜欢 (0)
关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