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撞高速 新能源汽车撞高速怎么赔偿

新能源汽车排行榜 admin 14小时前 1次浏览 已收录 扫描二维码

本文目录

  1. 失控的新能源车,谁来踩刹车
  2. 新能源汽车被撞电池要紧吗
  3. 汽车自动驾驶,真撞了谁来理赔

一、失控的新能源车,谁来踩刹车

这句话,我们在生活中应该经常能听到,因为车辆速度太快容易失控,会有更大的安全风险,早已是大家的共识。

出于安全的角度,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提醒司机,开慢一点,注意安全。

然而新能源车企们一直在反其道而行,不断追求极致的百公里加速时间,你百公里加速需要 4 秒,那我的产品就要卷到 3 秒……

将越来越短的百公里加速时间当作超越友商的核心卖点,过于从商业竞争、内卷的角度来给新能源车产品配置越来越强悍的动力系统,这一定是有问题的,而且是一个被忽视的“致命”问题。

“新能源车起步出事故的概率特别高,碰撞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对 PConline 表示,低速扭矩大、加速快是新能源车的特征,可以说既是优势也是风险点。

PCauto 曾盘点过如帕萨特、本田 CR-V、本田思域、大众宝来等多款热门燃油车型,价位横跨 10 万至 30 多万的区间,发现不少车型的百公里加速时间集中在 8-10 秒水平。

然而横向对比来看,同样价位在 10 万至 30 多万区间的新能源车型,百公里加速时间普遍更短,甚至不少车型能进入到 4 秒内,比如零跑 C01、特斯拉 Model 3、比亚迪汉等等。

正如崔东树所言,实际上百公里加速时间越短,意味着起步时车辆能获得更强劲的动能,瞬时爆发的速度更大,车辆失控、碰撞的概率也会因此而增加。

PConline 也梳理了多起新能源车的严重车祸事件,发现“速度”的确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核心关键词之一。

比如 2022 年 2 月,杭金衢高速金华段一辆蔚来 ES6 被后方车辆追尾后,突然又加速“狂奔”了 2 公里,先后撞击了 5 辆车才最终停下来;2023 年 2 月,温州瑞安一辆特斯拉突然加速“狂飙”,以极快的速度冲撞其他车辆。

类似的事故案例在杭州、漯河、潮州等地均有出现,有的甚至出现人员伤亡情况。车辆突然迅猛加速,来不及紧急制动,是这些事故报道里普遍提到的共性信息。

就在最近的 7 月 4 日,福建省建宁县一辆 SUV 失控冲进了一家餐馆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依然还是与迅猛加速有关。

PConline 在视频中看到,原本这辆 SUV 在餐馆外的道路上缓慢移动,突然车辆瞬间加速到高速运动状态,直直地冲进了餐厅内部,视频画面显示店内至少有两人遭到车辆的冲撞和碾压。

据九派新闻援引视频发布者的信息显示,视频中的涉事车辆为理想 L9。PConline 在理想汽车的官网发现,理想 L9 的百公里加速仅需 5.3 秒,依旧被当作车辆的卖点对外展示。

百公里加速 5.3 秒,意味着车辆从静止状态到时速 100 公里的高速状态,时间只需要 5.3 秒,这背后所代表的强劲动能,或许与视频中车辆瞬间加速造成悲剧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车辆的加速动能没那么强,驾驶员是否就会有更充足的反应时间来挽救局面,比如松开油门、紧急制动,或者紧急转向,避开餐厅。与此同时,餐厅内人员是否也能有更多的反应时间,及时预警并躲避,车辆撞击的破坏程度是否也能更小一点……

从各类新闻报道来看,驾驶员普遍表示在慌乱中只记得车辆加速过于迅速,自己难以掌控车辆。例如在潮州发生事故的特斯拉车主就曾对媒体表示,自己有 30 多年驾龄,事故发生时车辆加速太快,自己猛踩刹车却发现没有起到制动效果。

在金华段高速上发生车祸的蔚来驾驶员当时也对和讯网表示,他对于事故发生的过程表示不解,不知道怎么回事车辆就突然加速不受控制,意识到车辆猛然加速后也是踩了刹车,但还是感觉车子越来越快。

不难发现,这些新能源车事故中一个共性问题,就是车辆动能太强,稍有不慎就会突然加速失控冲出去,驾驶员几乎没有时间反应,事故就已经产生了。

然而,新能源车企似乎仍未意识到百公里加速时间以及所代表的车辆动力体系,与用户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安全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而是继续乐此不疲地讲越来越短的百公里加速时间,当作面向消费者宣讲的核心卖点之一。

其实在驾驶体验中,车辆的百公里加速时间越短,就越容易让车内人员产生推背感,出现类似专业赛车比赛一般的刺激体验。这对于普通车主来说是有一定新奇感的,所以在面向用户的推销中,车企们其实并不会直接报参数,而是普遍强调推背感。

“我们来感受一下这个车子的动力系统有多强劲。”PConline 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预约了某新能源车的试驾,工作人员很自然地表演了百公里加速,带我们体验了一把强劲的推背感。

该工作人员也对 PConline 表示,重踩油门体验推背感,是试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毕竟这是向用户最直观展现车辆动力的方式,不过他也坦言,过程中消费者基本不会联想到安全问题上,而销售们也同样如此,并不会主动提及。

然而这种极致百公里加速带来的强劲推背感,真的是用户主动提出的“刚需”吗?实际上在最初的新鲜劲过去后,消费者对于百公里加速以及所谓的动力性能的需求,也变现得越来越理性。

“现在很少有客户会要求像百万燃油豪车那种 3、4 秒的零百加速时间。”在燃油车、新能源车多个品牌都担任过销售经理的阿峰(化名)对 PConline 表示,用户并不会刻意追求所谓的推背感,常规的新能源车动力性能就能让他们感到满足了。

阿峰解释说,很多油车换电车的客户,会觉得常规的新能源车动力就已经很顺畅了,对比油车来说更具备那种“随踩随有”的感觉,他们往往并不需要动力太强太猛,因为这样可能会让坐车的家人更容易有眩晕感,动力比以前的油车好那么一些就正合适了。

“现在各家电车的动力系统,体验起来差别不大,我们还是更关心续航、电池安全之类的问题。”PConline 在采访了几位有意向从油车换成新能源车的消费者后,也均得到了较为类似的回答。

在他们看来,百公里加速 7 秒还是 10 秒,体验起来差别不大,3、4 秒的动力又显得过于夸张,日常生活中没有太大的必要。这几位消费者也均表示,无论是车企宣传的所谓自动驾驶功能,还是百公里加速时间上的差别,都不是他们核心的关注点。相比之下,电池是否安全,续航里程是否虚标,充电速度等问题,才是他们更关心的点。

数据也是如此,艾媒咨询公布的调研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消费者选购新能源汽车主要考虑的前三项因素分别是汽车安全性(68.7%)、充电所需时间(67.1%)和最大续航里程(61.9%)。从选购因素图表中也不难发现,并没有所谓的百公里加速“推背感”。

新能源汽车撞高速 新能源汽车撞高速怎么赔偿

既然消费者并不在意,那么为什么车企一直强调百公里加速卖点呢?艾媒咨询 CEO 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对 PConline 表示,在油车时代,百公里加速性能是豪华车很重要的一个卖点,也是豪华车与大部分私家车之间的重要区分点。

对此有行业人士对 PConline 分析称,传统的燃油车发动机需要一定的转速才能发挥最大的扭矩,实现高速动能,达到这个扭矩的时间越短,意味着动能体系越先进,豪车与普通家用车的动力区别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

而在新能源车上,逻辑就变了。技术可以让电机启动的一瞬间就输出大功率电流,迅速爆发出最大的扭矩和动力,不需要再经历燃油发动机的转速预热,这也是为什么二三十万价位的新能源车,百公里加速时间可以与百万级别的燃油车豪车相当。

“对于部分用户来说,汽车不仅仅是代步工具,也有很强的社交属性。”张毅表示,新能源车企普遍将百公里加速性能视为营销卖点,一方面是想将自身产品与过往油车时代的豪车相挂钩,另一方面则是突出车辆的驾驶性能及优越感心理,迎合部分消费者的爽点。

但张毅也坦言,车企强调百公里加速的极致动能这样的营销噱头,是否还应该这样一成不变地延续下去,是值得业界思考的问题。

从实际使用场景上来说,百公里加速性能也并不具备普适性,毕竟城市内部道路普遍限速 60 公里/小时。但仍然需要再度强调的是,爆发式的瞬时动能、过快的起步速度,有一定几率提升车辆失控乃至发生事故的风险新能源汽车充电宝。

张毅认为,新能源车企应该重视这个问题,无论是车辆的设计还是对市场、用户的教育推广等环节,都要逐步改变传统的市场策略,同时提供更多的提醒、辅助功能来保障强劲动能下的驾驶安全性。

这的确也是用户十分关心的一点。艾媒咨询的调研数据显示,在安全性能的细分项中,轮胎安全性(71.5%)是消费者最为看重的,排在第二位的便是动力系统的保护措施(69.4%)。

这里重点说说动力系统的保护,无论是专业机构的数据还是各类博主的测评结论,新能源车企们的量产车型们普遍表现都算不上优秀。

例如今年 3 月,由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组委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和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编写发布的一份报告,记录了这样一组测试数据。

报告提到,机构针对部分 2022 年量产车辆进行了一系列的功能测试,其中就有车辆在紧急情况下的制动能力,这也是消费者最为在意的功能,一旦驾驶中发生走神或犯困等情况,这项能力可以尽力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然而遗憾的是,所有参与车型都没能在自动紧急制动测试中达到满分。报告也指出,这意味着自动紧急制动功能的技术成熟度较低,需要引起汽车企业的高度重视。

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有新能源车销售人员对 PConline 表示,一般触发主动刹车(紧急制动)的情况主要是有车辆汇入、前方突然有车辆变道插入、行人或机动车“鬼探头”等,似乎并未包含异常加速的情况。

也就是说,误踩油门等情况导致车辆猛然加速的时候,目前的车辆系统并不会帮你刹停车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各种新能源车失控事故时,车辆普遍没有出现紧急制动的表现了。

但是从车企的维度来说,死磕百公里加速依旧是关系未来竞争、发展的必选项。某新能源车大厂内部人员对 PConline 坦言,各家在百公里加速性能上的竞争一直都很激烈,不过重心早已不是“卷”传播声量、营销热度上了,而是“卷”研发实力。

毕竟百公里加速性能是体现车企三电技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这方面有突破的车企,无疑可以有更多的产品、发展可能性。

该人士介绍称,所谓三电指的是电机、电池、电控三大领域,涵盖了发动机、动力体系、蓄电池技术、传感器、控制软件、机械系统等多个技术领域。

这也就意味着,三电技术决定了车辆产品在续航、安全、充电、动力等核心领域是否能具备市场竞争优势,对于新能源车品牌来说自然是“必争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围绕这个话题,业界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业界人士认为,相比于百公里加速性能的突破,或许提升超越加速的能力更能兼顾驾驶安全性。

“试想一下,无论是紧急避险还是加速超车,你的车辆都应该有个基础速度对吧。”新能源车企技术人员小新(化名)对 PConline 表示,一些需要发挥车辆动力性能的场景,更多集中在已有基础速度的时候,比如高速超车,考验的是车辆从时速 80 公里到时速 100、120 公里的动力性能,也就是所谓的超越加速能力。

小新认为,其实都是动力响应层面的技术应用,区别在于让动力爆发在 0 到时速 50 公里的过程中,还是 50 到 100 公里的过程中。

在小新看来,如果 0-50 阶段的动力过猛,就更容易出现前文提到的那些车辆失控事故,如果动能重心放在 50 到 100 公里的过程中,或许可以既满足高速超车、避险等应急场景,又能给日常起步等场景增添多一些安全保障。

其实可以回想一下,从用户、公众的视角来看,新能源车企们抢占舆论关注度的普遍都是什么样的信息?

新能源汽车撞高速 新能源汽车撞高速怎么赔偿

比如车企高管、创始人的互撕互怼,产品竞争上的阴阳怪气,销量数据上的唇枪舌剑,碰瓷传统豪车的夸张言论争议……

关于安全方面的内容其实也有,但更多只停留在 PPT 式的口嗨上,以及现实中惨遭打脸后的嘴硬。

以自燃为例,即便在各种新能源车自燃致死事故之后,仍有相关企业高管、行业专家表示,按照保有量规模和事故数量算下来,新能源车起火的概率低于燃油车事故率。新能源车自燃事故关注度高,更多是因为其新兴事物的特性。

然而这些高管、专家们,选择性忽视了新能源车自燃后的火势速度,避而不谈车内人员基本没有自救的反应时间。

就在最近的 6 月 5 日,杭州发布通报称,一辆新能源车碰撞高速收费站设施后起火,造成车上 4 人死亡。彼时国际金融报等媒体根据现场的事故视频发现,车辆撞击后数十秒内就已燃起了大火,车内人员基本来不及逃离。

另一方面,在这种新能源车爆燃情况下,一般灭火器很难控制火灾发生与蔓延。因为新能源车电池都包裹一层坚硬外壳,很难把水打入电池内部,新能源车灭火耗水量,是一般燃油车 5~7 倍。

国家应急管理部公布的 2022 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火灾数据显示,共计 640 起,比 2021 年同期上升 32%,高于交通工具火灾平均(8.8%)增幅。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则表示,新能源车的火灾风险总体高于传统汽车。

再来说说辅助驾驶。早在 2021 年的时候新能源车企过度宣传辅助驾驶,就曾引发过舆论争议。当年 8 月份,一位蔚来车主疑似因辅助驾驶功能未能起作用导致车祸身亡,引发了大众对于辅助驾驶过度宣传的声讨。

悲剧发生后,新能源车企们才有所收敛,比如小鹏将宣传中的“自动”改成了“智能”,理想删去了“高级”的字眼等等。

然而时至今日,仍有头铁的车主利用车辆辅助驾驶功能进行危险驾驶。7 月 20 日 第一财经报道称,一位理想车主在副驾驶坐位上,用一瓶饮料欺骗方向盘的重力感应装置,任由辅助驾驶系统掌控车辆,以 120 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在高速上。

从自燃、辅助驾驶,再到如今探讨的百公里加速以及动能体系,都体现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真正关乎客户生命安危,应该更加上心的地方,反而被新能源车企们选择性忽视了。

即便这些年因为辅助驾驶识别、电池自燃、加速过猛等问题发生过无数起悲剧事件,大部分新能源车企的官网上,依旧没有展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以及用户遇到危机情况时的应对办法。

的确,从商业、资本的角度而言,那些因为车辆种种隐患问题出现车祸,甚至失去生命的用户,按比例来看只是你们庞大客群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每次出现问题都可以用小概率事件的逻辑搪塞过去,失去个别用户,并不影响你们夸大宣传、卖车、融资、打口水战……

但故事的剧本,为什么不能是车企提前替客户考虑周全,从设计、制造的角度就把安全隐患尽可能解决掉,在尽可能多的用户触点中强调车辆的安全性以及遇到危险后的应对方案?预防哪怕一次事故,挽救哪怕一条人命、一个家庭,都比商业互撕、拉扯销量更有意义!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智行驾道,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二、新能源汽车被撞电池要紧吗

1、新能源车被电池撞了也没关系。现在电动车电池都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不用太担心。

2、电动车事故中电池是否起火的介绍

3、虽然所有的电动汽车都专门设计了电池的保护结构,但是撞车的事故是不可控的,严重的情况下电池还是会受到伤害。当电池单体断裂或结构发生变化时,金属锂会与空气体迅速剧烈氧化,在短时间内产生热凝聚,进而引起爆燃或爆炸。

新能源汽车撞高速 新能源汽车撞高速怎么赔偿

4、电动车事故中电池是否爆炸的介绍;

5、纯电动汽车碰撞会不会爆炸,也要看两车碰撞的速度有多快,冲击力有多强,对电池的损害有多严重。如果只是轻微的碰撞摩擦,电池不会受到严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两车相撞,也不会发生爆炸。

三、汽车自动驾驶,真撞了谁来理赔

1、汽车自动驾驶,真撞了谁来理赔?

2、日前,英国通过的交通法规修改方案,英国司机在车辆自动驾驶期间可以在汽车内置屏幕上观看电视和电影。如果车辆在自动驾驶期间发生事故,由保险公司而不是个人承担责任。前提是司机保持在一条车道上且时速低于 60 公里/小时,司机必须做好准备,在需要时收回对车辆的控制权。当汽车处于自动驾驶模式时,保险公司将对事故负责,司机无责。但使用手机仍将是非法的。

3、其实,英国通过这样的修正案,我们也有一定的预期。在今年一月,英国法律监管机构提议,自动驾驶汽车在发生交通事故时,车内的驾乘人员将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而事故责任方将是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企业或车企,并由它们承担交通事故的法定责任。法律监管机构认为:如果自动驾驶汽车发生自身的技术错误导致交通事故,车主理应受到法律保护,这还包括超速和闯红灯等违章行为。

4、这样的提议有利于提升公众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接受度,提议的重点是在鼓励创新和发展的同时确保安全和问责制。这一点对于自动驾驶的落地,十分重要,责任划分清楚,让车企和消费者都能明晰各自的责任划分界限。而这一次允许在自动驾驶过程中看车机的电视和电影,若出事保险公司负责的法规,进一步让公众提升了对于自动驾驶接受度,但也对车企和保险公司带来了新挑战,在一定风险和可能面临巨额赔付的可能性下,有可能会使得保险公司倒逼车企,禁用这样的功能。目前,英国道路上还没有被批准的自动驾驶车辆,这些措施是政府为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的早期部署而采取的临时措施。虽然有法律法规,但如若车企端就把这种情况下出问题的可能性掐灭,那么对于车主来说一样是一种权利的受损,这样的法律可能会使得车企逐渐偏趋于保守,来规避风险。

5、欧洲国家对于汽车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一般都有着牵动整个汽车市场的作用,所以它们的政策也有一定的导向性,欧盟政府曾在 2020 年投票通过了修改《1968 年维也纳道路交通公约》的提议,建议新增对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划分的部分。按照欧盟交通委员的预计,到 2030 年,欧盟地区将全面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社会,而已经脱欧的英国的步伐好像要慢一些,德国的自动驾驶车辆已经上路了,英国还在进行前期立法工作。

6、奔驰:在德国,L3 出事儿,我负责

7、德国作为汽车的诞生地,自动驾驶的试点实施也走在前列。去年五月,德国联邦议院通过了《自动驾驶法》草案。该法律草案于 7 月生效。根据该法,自 2022 年开始,德国将允许自动驾驶汽车(L4 级)在公共道路上的指定区域内行驶。德国由此成为了全球首个允许无人驾驶车辆参与日常交通并应用在全国范围的国家,但是,要注意一点,并不是我们理解的 L4 级小客车,而是以下这些车辆:

8、在德国,距离我们常见的那些车辆 L4 级上路,还有一段时间,但 L3 级可也已经属于自动驾驶,奔驰的 L3 级自动驾驶车型,已经允许在德国上路行驶,在预定的公路路线上以低于 40 英里/小时(约 64 公里/小时)的速度运行。在这个速度之下,自动驾驶技术将完全控制汽车的速度、转向和制动。打消了大家在德国不限速高速上,以 200-300 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自动驾驶的想法。

9、至于责任划分问题,奔驰在今年 3 月 23 日称:当配备 Drive Pilot 的奔驰汽车驾驶者打开车辆的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后,奔驰对于汽车的运行将承担法律责任。这意味着只要 Drive Pilot 处于活动状态的车发生车祸,奔驰将承担相关责任。

10、奔驰能站出来拦下责任,遵照的是德国在 2017 年通过的《道路交通法第八修正案》:根据“黑匣子”数据记录,如果事故发生在人工驾驶阶段,则由驾驶人承担责任;如果发生在系统运作阶段,或由于系统失灵酿成事故,则由汽车制造商承担责任。

11、同时遵照以上法规,奔驰也给予了补充条款:驾驶员在开启 Drive Pilot 后可以不用目视前方道路,甚至可以玩手机、看电影,但限制条件规定,辅助驾驶察觉到异样时会提示驾驶员接管,若驾驶员不接管造成后果,将由驾驶员承担责任。也就是说,驾驶员虽然可以在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稍作放松,但仍需做好随时接管车辆的必要性,否则责任仍需驾驶员承担。只有系统未提醒驾驶员接管时发生事故,才可由奔驰承担责任。

12、在现阶段条件下,这样的补充条款很有必要,看了之前我们那么多文章的朋友们,应该也很清楚,目前尽管有这么多种方案,有相当多的硬件配置,但依旧无法做到万无一失,人机共驾是这个阶段的主基调,真正到了 L4 向 L5 阶段,取消方向盘驾驶位,去除掉人类参与驾驶的成分之后,车企或保险公司才会无条件的进行责任担保。

13、号称人类文明“灯塔”的美国,在自动驾驶领域,就像美国各州关于刑事犯罪的法律量刑标准都有较大出入一样,在自动驾驶领域各州法律出入很大:部分州允许在开放道路上真正的无人驾驶;部分州要求上保险超过 500 万美元;部分州要求自动驾驶车辆出事故,车辆自己报警;部分州对于自动驾驶车辆不再受普通车辆的法律约束。如果把它们总结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的,但各州法律各不相同,没有统一性,施行起来会弊病丛生。

14、对于我国:西学东渐,不失为一计

15、我国作为自动驾驶领域,起步早,投入大,技术数据扎实的国家,经过多年的道路测试和技术验证,我国高度自动驾驶的头部企业技术成熟度明显提高,正处于向商业化探索的阶段。而我国目前在自动驾驶领域,相关法律法规都以驾驶员为主要管理对象,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有些已经走在了立法的前面。

16、虽然在 2021 年 3 月份,公安部发布《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明确了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进行道路测试和通行的相关要求,以及违法和事故责任分担规定。

17、具有自动驾驶功能且具备人工直接操作模式的汽车开展道路测试或者上道路通行时,应当实时记录行驶数据;驾驶人应当处于副驾驶座位上,监控车辆运行状态及周围环境,随时准备接管车辆。发生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或者交通事故的,应当依法确定驾驶人、自动驾驶系统开发单位的责任,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确定损害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8、这其中,我们目前依照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这是在传统机动车阶段的法律支撑,而自动驾驶与传统机动车最大的区别在于,汽车运行到底是人支配还是机器支配。现有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民法典中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是以人类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和驾驶过错为基础构建的,自动驾驶取代人工驾驶后,现有的责任划分需要继续细化。新能源汽车排行榜

19、我们不妨可以借鉴学习如今已有立法国家的自动驾驶相关法规,法律法规提前进行铺路,提前为科技发展和交通规划指明方向,并且划清底线。特别是对于划清自动驾驶事故责任方面,这是目前的一个关键点,在现行交通事故归责的基础上,增加由系统控制智能驾驶汽车时认定交通事故的有关法律规定,明确智能系统责任由生产者(车企或软件开发者)承担,同时增加智能驾驶汽车产品责任保险纳入强制保险的范围,解决目前责任划分不清的问题,以确保技术发展与社会公共利益相结合。

20、面对我国复杂的交通环境,自动驾驶是从小规模试点,到大范围铺开这样一个过程,就像其他领域的法规或者行政手法铺开的方式一样,我们不妨从一些省市,或是一些自动驾驶测试地区开始试点新法规,就像进行自动驾驶测试一样,以点及面,随着自动驾驶范围的扩大,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也跟进过扩大,最终实现整体效果的最大化。

21、我国目前自动驾驶的事故一般是在 L2 级辅助驾驶阶段所发生的问题,也就是人机共驾的初步阶段,这一阶段也需要更新更细的法律法规,随着黑匣子以及云端数据技术的普及,在这一领域率先划分事故责任,我认为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这一领域人和机器依然彼此界限分开,同时需求量与日俱增,需要法律法规进行约束。

22、今年两会上,关于自动驾驶立法方面的议题不断,可见这方面对于企业和交通参与者们都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法律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细化目前法律规定,让自动驾驶领域出现的问题有法可依,是目前的当务之急。自动驾驶+电动化,继续双剑合璧,使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继续保持在第一梯队。中国新能源汽车网

喜欢 (0)
关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