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离子新能源汽车 钠离子电动汽车

新能源汽车排行榜 admin 5天前 2次浏览 已收录 扫描二维码

本文目录

  1. 钠锂之争:谁将主宰新能源车的未来
  2. 为什么很少有钠离子电池
  3. 锂矿降价,钠离子电池取得重要突破,新能源汽车将越来越便宜

一、钠锂之争:谁将主宰新能源车的未来

7 月 18 日开始,河南郑州遭遇极端强降雨天气,这期间一则新闻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那是一辆被水淹没了半个车身的新能源车,在水中犹如潜水艇一般前进。最终,车辆成功开出淹水区。

新能源车能够在深水区通行的原因,其实很好解释:因为其不需要像燃油车一样,从外界的空气中获取氧气,来作为释能反应所需的氧化剂。在新能源车电池包内部,离子在阴极和阳极之间穿梭,产生电流释放能量。因此,新能源车的“高压系统”可以做到和外界环境完全隔绝,普遍达到 IP67 的防水标准,即能够保证在 1 米的水深下 30 分钟不漏水。

但新能源车的“低压系统”往往不具备如此优秀的防水性能,在水中容易出现短路等问题,所以仍然不宜在没过轮胎的深水区域行驶。

新能源车以其相对于燃油车更优秀的涉水性能,在公众面前狠狠“秀”了一把。而正如行业中流传的一句名言“得电池者得天下”一样,动力电池这一占据了新能源车四成左右制造成本的核心部件,也正处在发生巨大变革的风口上。

这让连续 4 年拿到动力电池市占率全球冠军的宁德时代仍不敢有一丝松懈,其近期发布了最新研发的钠离子电池。那么,为何作为锂离子电池巨头的宁德时代,要在此时发布钠离子电池?它和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相比又具有哪些优势?动力电池的未来究竟在何方?

其实,科学界对于钠电池的研究,几乎是和锂电池同时起步的。两者都始于上世纪 60 年代末冷战与石油危机背景下,人们对于新型储能材料的迫切需要。

初代的锂电池属于锂金属电池,与现在的锂离子电池不同。其在充电过程中析晶效应极其严重,很容易造成内部短路,所以基本上都是不可充电的电池。

而离子电池的本质,是金属元素以离子态在正极与负极之间来回穿梭,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和释放电子,从而形成电流。金属离子只是电子的“搬运工”,这就让正负极材料几乎没有损耗,实现非常高的循环寿命。这是现在充电电池的主要思路。

而一个理想的充电电池,需要达到尽可能小的体积和重量,并存储和搬运更多的能量。所以从元素周期表中来看,要想成为好的能量载体,原子的相对质量要小,得失电子能力要强,电子转移比例要高。地球上最轻的金属—锂就成为了制造电池最为理想的材料。

与此同时,锂的同族元素钠和钾也成为了研究的对象。但因为钠原子比锂原子多了 8 个电子,钠的原子半径比锂要大得多。这就使得它在正负极材料之间嵌入和脱出时,要占用更大的空间,需要用到比锂离子电池正负极嵌入孔位更大、且更为坚固的材料。

而且它比锂要重得多,这使得钠电池的储能密度比锂电池低。这一系列的问题,让钠离子电池在电池研究的浪潮中一度被人们遗忘。而锂电池则在 1980 年代末迎来了技术突破,以锂离子为基础的“摇椅电池”替代了此前的锂金属电池体系,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彻底占领了消费电子市场,并成为了如今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的主流解决方案。

但 50 年前第一批研究锂电池的科学家们大概不会想到,地球并不是一个锂资源丰富的行星。地壳中锂的含量仅占 0.0065%,而且 70%都在南美洲,存在分布不均的问题。

类似的问题是,锂离子电池阴极的另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其主要分布于刚果(金)(52%)和澳大利亚(17%),占地壳质量为 0.001%。在全球范围内,锂电池的产量不断冲向新高、锂电池整体价格大幅下降的背景下,用于生产锂电池电极的原材料价格却反而快速飙升;“储量耗尽”正在成为很多业内人士真真切切的担忧。

锂离子电池面临着一个绝大多数的商品永远不会遇到的挑战:随着产量的提升,价格不仅无法持续下降,反而可能急剧升高。这样的局面,让造一台车就要用掉相当于数百个手机电池原料的新能源车企如坐针毡。

所以近年来,各大新能源车企在造车之外,干得最多的事大概就是降低电池包中锂和钴的含量,收购上游矿产开采企业的股份,并大力研发“锂”之外的下一代储能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早年饱受冷落的钠离子电池,在 2010 年后一跃成为了研究热点。和储量稀少的锂不同,钠在地壳中的质量占比为 2.75%,是锂的 400 倍。作为我们日常餐桌上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的价格更是只有碳酸锂的 1/10 不到。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钠离子电池研究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宁德时代之前,中科院物理所旗下的中科海钠研究的钠离子电池在去年就已投入量产,只不过能量密度仍然较低,在 145Wh/kg 左右。

而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的电芯单体能量密度达到了 160Wh/kg。虽然 160Wh/kg 的能量密度在动辄 300Wh/kg 的三元锂电池面前实在算不上高,甚至比磷酸铁锂电池还要低一些,但这已经是全球范围内钠离子电池储能密度的最高水准。

另外,宁德时代的钠离子电池在常温下充电 15 分钟,电量可达 80%以上;而且在-20 摄氏度低温环境中,也拥有 9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远好于三元锂电池在这一条件下 70%不到的水平。

钠离子电池同样能通过业界最为严苛的针刺测试,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磷酸铁锂电池的“快充”和“低温性能增强”版本。辅以极高的安全性和成本优势,钠离子电池可以作为磷酸铁锂电池的替代品,广泛应用于低端电动车、商用电动公共汽车甚至两轮电瓶车等诸多领域。

而宁德时代在发布会上,也提出了钠离子电池与三元锂电以 2 1 比例混搭的技术方案,通过优秀的 BMS(电池管理系统)逻辑,精准控制两种电池的放电水平曲线,使钠离子电池搭载在对续航要求更为严苛的高端电动车型上也成为可能。

根据国家提出的 2030 年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构想,对西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需求也在进一步扩大。但清洁能源不像火电可以根据负载动态调节发电量,如果发出来的电没有及时用掉,就只能当作“弃电”处理。

钠离子新能源汽车 钠离子电动汽车

据了解,2018 年,我国弃光、弃风、弃水电量共计 1022 亿度,这实在是巨大的浪费。为了能将清洁能源发出来的电稳定接入电网,就必须建立大型的“储能电站”。

以前段时间在广东阳江建成的全国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为例,其基本原理就是将城市用电波谷时段多余的电量用于抽水,将水抽到高处后,再在用电波峰时段将水放出发电。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型的充电电池,在电网中承担调峰、填谷、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

而这样的任务交给成本低廉、能量密度相对较高且对环境温度不敏感的钠离子电池,同样可以完成。

那么,钠离子电池就是新能源车的未来了吗?其实,包括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在内,现在新能源车主流的动力电池方案都属于“液态电池”范畴,即需要液态的“电解液”作为离子在其中畅行无阻的介质。

而其实,动力电池还有另一种即将投入市场的“固态电池”方案,顾名思义,就是采用常温下处于固态的电解质作为介质传递离子。一般认为,液态电池的储能密度上限在 350Wh/kg,而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望达到 1000Wh/kg。

固态电解质十分稳定,基本根除了热失控爆炸的风险,被业界认为是未来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国内多家电池厂商也已经在此赛道布局多年。目前关于固态电池新型材料的理论研究论文,也是遍地开花的状态。相信固态电池的时代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先前,新能源车业界曾有过一个大胆预测,即新能源车全面取代燃油车的拐点,将在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到 400Wh/kg 后到来。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宣布,以 2030 年作为燃油车全面禁售停产的时间节点。

我想用宁德时代创始人兼董事长曾毓群在钠离子电池发布会上的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我们认为,电化学的世界就像能量魔方,未知远远大于已知。”相信人类终将攻克动力电池研发路上的种种难关,让世界全面进入清洁能源的时代。

二、为什么很少有钠离子电池

1、钠离子电池不是没有。只是停留在科研的阶段更多一些。而商业化应用的钠离子电池基本上就只有钠硫电池。不过要高温下才有应用。

2、而至于钠离子电池少用的原因,有好几个原因:

3、其中第一个是因为研究钠离子电池主要是基于成本的一个考虑,而不是基于能量密度或者安全性那一类对于便携式电子设备而言更敏感的因素的考虑。因为锂离子电池中,正极的不少的一部分成本来自于合成正极材料的锂盐,而如果用钠盐去替代锂盐的话,合成正极材料的时候可以节省很大一部分的成本,这个对于对成本更敏感的大规模商业应用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所以才会有人考虑去研究钠离子电池。而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大规模商业应用的人不多,同时二次电池在这个方向上的应用也远远未到成熟的阶段。另一方面,目前锂离子电池的成熟应用绝大部分都是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上,而驱动科研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应用上的发展,而在这个方向上,锂离子电池比钠离子电池更有优势。所以钠离子电池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鲜见的。

4、而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正负极材料发展的不成熟。虽然很多正极材料的研究方向就是锂离子电池中正极的类似物,但是把锂离子更换成钠离子是会导致很多的其他具体问题,而正极本身也具有很多的问题,例如由于钠离子半径大而导致的充放电过程中正极材料的结构有可能或改变等问题。而负极又不能好像锂离子电池那样使用天然石墨,又部分地抵消了钠离子电池的价格优势。所以钠离子电池并没有很好地显现出它自身的优势。因此在二次电池发展的中前期并没有很好地发展。

三、锂矿降价,钠离子电池取得重要突破,新能源汽车将越来越便宜

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中的“核心主力军”,可谓是随时把握着行业的“命脉”,锂价格上涨也就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造车成本会升高,车价也会相对抬高,反之车价下降,这是导致各种新能源汽车价格飘忽不定的原因之一。

就目前而言,锂电池仍然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中无法替代的存在,尽管它有自燃、受低温影响稳定性变差等缺点,但由于各大造车厂商对技术的把控,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这些风险,比方说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业内首创的电池包冷媒直冷直热技术、广汽埃安的弹匣电池和第五代智能温控系统等。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锂电池内部有金属钴酸锂、镍等稀有金属,所以它的造价普遍偏高,这也是为什么新能源汽车要比燃油车更贵的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有没有可能,未来锂矿降价,或者说生产一种新电池来替代锂电池,以此让新能源汽车价格下降呢?

海水提锂降低成本 钠离子电池装车成功

目前已知宁德时代通过“锂矿返利”,将电池级磷酸锂成本控制到了 20 万元/吨,可即便如此,价格还是很高,不过截止今年 3 月 8 日,世界首个海水提锂项目在我国山东青岛落地,该项目的启动将电池级磷酸锂成本很好的控制到了 3.5 万~5 万元/吨,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的造价往后会越来越低。

不仅如此,除了海水提锂降低了锂成本外,而且在电池本身部分,专家也找到了“可替代品”!

它就是钠离子电池,相较于锂电池而言,钠离子电池资源更加丰富,在开采成本上仅为锂的百分之一,由于钠盐特性,它允许使用低浓度电解液,且钠离子不与铝形成合金,负极可采用铝箔作为集流体,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降低电池重量。据悉国产高容量钠电池材料成本仅为 5~6 万元/吨。

除此之外,它的充电速度更快,据悉思皓新能源已经成功打造了首台钠离子电池试验车,搭载于自家产品花仙子上,25KWh 电池容量,快充时间为 15~20 分钟。另外它更耐低温和高温,即便是在-40 摄氏度低温下,钠离子电池容量保持率高达 70%,并且高温 80 摄氏度情况下,它也可以循环充放使用,由此可见,钠电池的稳定性更高,如此一来,未来新能源汽车是不是会越来越便宜呢?

电池成本降低 造车成本会相对下降

钠离子新能源汽车 钠离子电动汽车

以纯电动汽车为例,电池组成本约占整车售价的 10%~40%,以一辆 30 万元的纯电动汽车来计算,电池组成本大约在 3~12 万元,如果电池成本下降,也就意味着造车成本会降低,车价也就自然而然的下来了。

除此之外,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制造也会越来越成熟,造车厂商们肯定也会想方设法的降低制造成本,对其进行模块化生产,到时车价也依然会降,其中小鹏汽车 CEO 何小鹏在本月 17 日也明确表示未来将会降低成本,小鹏汽车将通过平台模块化和技术创新这两个方向来推进降本!

钠离子新能源汽车 钠离子电动汽车

如此一来,车价本身下降,国家也更容易顺利成章的收回新能源汽车的各项福利,所以此前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所提出的新能源车绿牌和燃油车蓝牌将不再“区别对待”,也是很有道理的。

如今随着新能源汽车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再加上产业的成熟度越来越高,电池成本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新能源汽车在未来是会越来越便宜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轱辘,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喜欢 (0)
关于作者: